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,张飞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猛将,他勇猛无畏,一声断喝能吓退曹军百万雄兵;他义薄云天,与刘备、关羽桃园结义,一生追随刘备匡扶汉室,这位叱咤风云的猛将最终却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离世,张飞之死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缘由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张飞,字益德,涿郡人氏,早期便与刘备、关羽情同手足,三人食则同桌,寝则同榻,为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而四处奔波,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,张飞屡立战功,长坂坡之战,他率二十余骑据水断桥,瞋目横矛大喝:“身是张益德也,可来共决死!”曹军竟无人敢近,为刘备等人的逃脱争取了宝贵时间,其勇猛之名威震天下,入川之战时,他义释严颜,为刘备顺利平定益州立下大功,展现出了他粗中有细的一面,汉中之战,他又力挫张郃,稳固了蜀汉在汉中的统治。
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猛将,最终却未能马革裹尸,战死沙场,而是死于小人之手,令人扼腕叹息,张飞的死,直接原因是他帐下的将领范强、张达将其杀害,据《三国志·张飞传》记载:“先主伐吴,飞当率兵万人,自阆中会江州,临发,其帐下将张达、范强杀飞,持其首,顺流而奔孙权。”当时刘备为报关羽之仇,决定兴兵伐吴,张飞接到命令后,准备率领一万兵马从阆中前往江州与刘备会师,就在出发前夕,范强、张达二人趁着张飞熟睡之际,潜入营帐,将其杀害,并带着他的首级顺流而下投奔孙权。
范强、张达为何要铤而走险,杀害张飞呢?这与张飞的性格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,张飞虽然勇猛过人,但脾气暴躁,对待下属极为严厉,他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对部下施以重罚,甚至随意鞭打士卒。《三国志》中就提到“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”,他敬重那些有学识、有品德的君子,却不懂得体恤关爱自己的下属,这种性格使得他与部下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,士兵们对他是既怕又恨,在张飞接到伐吴的命令后,因为急于为关羽报仇,他要求部下在短时间内赶制白旗白甲,三军挂孝伐吴,范强、张达深知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任务,便向张飞如实禀报,希望能宽限时日,然而张飞不仅不听,反而大怒,将二人绑在树上,各鞭打五十下,并威胁道:“若违了期限,就杀你二人示众!”这无疑将范强、张达逼上了绝路,二人知道按时完成任务已是不可能,而完不成任务必将被张飞处死,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他们才狠下心来,决定先下手为强,杀害张飞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张飞的死也与蜀汉当时的局势有着一定的关联,关羽大意失荆州后,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,实力大损,刘备为了夺回荆州,同时也为关羽报仇,不顾诸葛亮、赵云等大臣的劝阻,执意发动伐吴之战,这场战争对于蜀汉来说,本就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冒险,而张飞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,在战争前夕却因为自身性格问题引发内部矛盾,最终死于非命,这无疑给蜀汉的伐吴计划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张飞的死,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员猛将,更使得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。
张飞的死还反映出了蜀汉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的不足,张飞虽然勇猛,但他的性格缺陷一直存在,而蜀汉的管理层却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约束,在蜀汉政权中,对于武将的管理更多地侧重于军事能力的发挥,而忽视了他们的性格和品德培养,像张飞这样性格暴躁的将领,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约束,最终酿成大祸,蜀汉在人才储备方面也存在问题,张飞的突然离世,使得蜀汉在军事指挥上出现了空缺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伐吴战争的进程和结果。
张飞之死,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,他的死,既有自身性格缺陷的原因,也与蜀汉当时的局势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息息相关,他的离世,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猛将的陨落,更让我们对当时复杂的政治、军事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张飞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,无论是在管理团队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,都应该注重自身性格的完善,学会关爱他人,避免因性格缺陷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,一个组织或政权也应该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管理,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,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