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繁华都市的一隅,有一栋看似普通的写字楼,这里面的一间办公室,在某个平常的早晨,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常的事。
死者名叫李然,是这家小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,平日里,他工作勤奋,创意十足,在业内小有名气,那天早上,同事们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,却发现李然趴在办公桌上一动不动,起初,有人还以为他是加班太累睡着了,可当他们走近呼喊,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,同事们慌了,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,医生到场后确认李然已经死亡。
警方很快介入了调查,初步判断,李然的死状似乎符合猝死的特征,最近一段时间,广告公司接到了一个大项目,时间紧、任务重,李然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,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,让他的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,同事们都知道,李然经常抱怨头疼、心悸,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,从这个角度看,李然的死亡很像是长期劳累引发的猝死。
随着调查的深入,一些疑点逐渐浮出水面,警方在李然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个被揉皱的纸条,上面写着:“你别太过分,再这样我跟你没完!”字迹潦草,显然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写的,经过笔迹鉴定,这是李然的字迹,他是在对谁表达愤怒呢?警方开始对公司员工进行逐一询问。
公司的另一位设计师陈辉,进入了警方的视线,陈辉和李然在工作上一直存在竞争关系,最近这个大项目,原本陈辉也有机会担任创意总监,但最终公司高层选择了李然,陈辉表面上没有说什么,但私下里却对李然颇有微词,有同事听到陈辉在背后说李然是靠拍马屁才得到这个职位的,在李然死亡的前一天,有人看到陈辉和李然在办公室里激烈争吵,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,但两人的情绪都很激动。
警方对陈辉进行了详细的讯问,陈辉承认自己和李然有矛盾,也承认争吵过,但他坚称自己没有杀害李然,他说那天争吵是因为李然在项目方案上否定了他的很多创意,他觉得李然是故意打压他,至于纸条上的内容,陈辉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就在案件陷入僵局的时候,法医的进一步尸检报告出来了,报告显示,李然的体内检测出了一种特殊的药物成分,这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可以导致心脏骤停,而李然体内的药物含量恰好达到了致死量,这一发现让案件的性质发生了转变,从可能的猝死变成了他杀。
警方重新梳理线索,发现李然在死亡前一天曾收到过一个没有寄件人的包裹,由于当时工作繁忙,李然只是随手把包裹放在了一边,并没有打开,警方找到了这个包裹,发现里面是一盒看似普通的保健品,但经过化验,里面就含有那种特殊的药物成分。
顺着包裹这条线索,警方展开了调查,通过快递单号,他们找到了快递公司,经过查看监控和询问快递员,得知包裹是在一个公共快递点寄出的,寄件人戴着帽子和口罩,根本看不清长相。
警方再次把目光投向陈辉,他们调查了陈辉在李然死亡前后的行动轨迹,发现陈辉在包裹寄出的时间段内,有一段时间行踪不明,警方在陈辉的电脑里发现了他曾经搜索过那种特殊药物的记录,面对这些证据,陈辉依然矢口否认。
为了找到更多确凿的证据,警方扩大了调查范围,他们对公司所有员工的社交账号进行了筛查,发现陈辉和一个神秘账号有过频繁的联系,经过技术手段追踪,这个神秘账号背后是一个专门提供特殊药物的地下组织,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陈辉从这个组织购买了药物,但这种联系无疑增加了他的嫌疑。
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,警方逐渐还原出了一个可能的真相,陈辉因为对李然担任创意总监的不满,心生怨恨,于是通过网络联系上了提供特殊药物的组织,购买了这种可以致人心脏骤停的药物,并将其放入保健品中寄给李然,李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保健品,最终导致死亡。
就在警方准备对陈辉正式提起诉讼的时候,又出现了新的情况,一位名叫林悦的女士找到了警方,林悦是李然的前女友,她告诉警方,自己知道一些关于李然死亡的事情,原来,李然在和林悦交往期间,曾向她透露过公司内部的一些矛盾,其中就包括和陈辉的竞争,但林悦说,她觉得陈辉虽然有嫌疑,但真正想要李然死的可能另有其人。
林悦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,李然曾经说过,公司的老板张总在一些项目上有不正当的利益输送,李然发现了一些证据,但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,张总可能害怕李然会揭发他,所以有杀害李然的动机。
警方又开始对张总展开调查,他们发现张总最近的财务状况有些异常,有几笔不明来源的资金流入,张总在李然死亡后,表现得过于冷静,似乎早有预料。
在对张总的办公室进行搜查时,警方找到了一份文件,文件里记录了张总在一些项目中的违规操作,而文件的角落有李然的笔迹,显然李然是知道这些事情的。
面对这些证据,张总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,原来,他确实害怕李然会揭发自己,所以买通了一个和陈辉有仇的人,让他伪装成陈辉的样子寄出了含有药物的包裹,企图嫁祸给陈辉。
至此,这起看似是猝死实则是他杀的案件终于真相大白,李然因为工作中的矛盾和发现的公司内部黑幕,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威胁,最终失去了生命,这起案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,在职场中,利益的争斗和黑暗的角落可能会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,而真相,往往需要经过层层抽丝剥茧才能被发现。